首页

搜索 繁体

分卷(37)(1 / 3)

沈玉桐知道兄长这些年背负的担子,大哥是有抱负的人,如今已是上海商会副会长,操劳奔波十数载,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守住沈家家业,他想要得是发展民族工业,让华夏这艘老旧的巨轮焕发新光,这也是为何自己回来说要办精盐厂,他全力支持的缘故。

自己又何尝不是跟兄长一样,国家如今风雨飘摇,生在商贾之家,哪能心安理得关在大宅门里享乐?

于是虽然是来看望弟弟,但兄弟二人的交谈,总也离不开工厂的事。

直到道别时,沈玉桐才状似想到什么的,随口问:对了大哥,这几个月你见过小孟吗?

孟连生将沈玉桐从王师长手中救去西康这事,沈玉桉自是一清二楚,原本这孩子对沈家就有恩,这回又救了一回弟弟。孟连生去年回上海后,他专门去柏公馆送了一份礼物和支票,对方收下了礼物,但支票无论如何都不要,最后也只能作罢。

为此,沈玉桉专门让人留意着孟连生,想着能在他有需要的时候,沈家及时出手相助。

只是自己并没有等来这个机会,而且

他沉吟片刻,抬头看向沈玉桐,道:孙志东一死,柏清河现在最重用的就是小孟,他在立新已经是举足轻重的人物。他顿了片刻,似是迟疑了下,才又说,不知是不是人长大了,反正听来的有关他的消息,好像跟我从前以为的那个小孟不大一样。

沈玉桐笑说:他本来就是有本事的人,能得重用也无可厚非。

话虽如此,但立新做的是什么行当,你也清楚。

沈玉桐当然懂得鸦片误国的道理,却忍不住要为孟连生辩解:当初为了护国滇川烟土开禁,现在各路军阀打仗养兵也离不得烟税,这怪不了土商。再说,小孟也只是替人办事。

这倒是,沈玉桉点点头,小孟的事我也只是道听途说,他那样一个好孩子,定然是明事理懂分寸的。人活在世,首先得赚钱吃饭,他与你我的出身背景不同,不该用我们的标准去要求他。

听兄长这样说,沈玉桐欣然笑开:他肯定有分寸的。

送走了沈玉桉,沈玉桐又开始盼望最孟连生最新的来信。因为春节的缘故,这封信比预计中晚来了五六日,正赶上正月十五。

傍晚拿到信,他连出门看灯会都省掉,打发了阿福,自己一个人钻进书房,迫不及待信封拆开。

一张相片先从信封里掉落出来,他拾起来放在灯下。照片中站在照相馆背景布前的男子,赫然就是孟连生。

头发比先前长长了一点,梳成一个整齐利落的分头,脸上还有模有样戴了一副无框眼镜,身上穿一件长款呢大衣,不仅英俊气派,较之之前,也更添几分成熟。

这样一个仪表堂堂的青年,他大概是没办法再叫他孩子。

沈玉桐看着相片上人模人样的家伙,本是觉得有点想笑,但展开信笺后,刚刚浮上的笑容,又渐渐凝固。

信中的内容依旧简单,说过年跟公馆里没回老家的佣人们一起去照相馆照相,大家拿到相片,纷纷寄给老家亲人,但自己老家已经没亲人可寄,只能寄给二公子。

虽然信后又说,在柏公馆过年很开心,张妈给他做了新棉鞋,柏先生封了大红包,还和子骏一起放了烟火。但沈玉桐依旧觉得有点心酸。

他自己这个年没与家人一起过,但他住的宅子叫沈宅,他是这里的主人,跟自己一起过年的沈天赐一家,也是他的亲人,更有上海的家人挂念,有家可归。而孟连生再如何说过年开心,始终是寄人篱下,无论是身边和远方都已没有家人,如果他真能成个家,于情于理都是好事。

然而在通了几个月的信后,他对孟连生成家这件事,俨然已经不向先前那样期盼,反倒是在心中对人生出了一点难以启齿的占有欲。

他知道这是不对的,但他只是个人,可以去控制自己的行为,但却办法左右内心的感情不,也许连行为都难以控制。所以才会将这张相片放进皮夹中,回信时更是对让他成家一事只字不提,只说自流井一切都好,自己一切都好,只是挺想家,也挺想在上海的他。

在信件往来川沪之间,日子倏然而逝,草木青,梅雨过,又是一年夏去秋来。

一场秋雨下过,十里洋场的行道树,一夜之间秃了大半,凉意铺天盖地地朝这座城市袭来。

公租界的立新办公室里,孟连生坐在紫檀木办公桌后的大班椅上,手上拿着一封刚刚收到的信,小心翼翼撕开蜡封,随着信笺被抽出,一张黄色的银杏叶从里面掉出来。

孟连生将银杏叶从桌上拾起来,举在半空看了好一会儿。

他知道这是自流井今年第一批黄叶,那边跟上海一样,也进入了秋天。

他将银杏叶收起,夹进案台上那本常用的英文字典中,然后慢慢展开信笺读信。信中内容跟从前一样简单,但又完全不同。

沈玉桐在信中说这是最后一封信,叫他也不要再往自流井给他寄信。

因为,他三天后就要启程回上海。

若不是向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